企業管理的庫存問題
![]() ![]()
存貨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銷售或生產耗用而儲備的資產,包括庫存中、加工中和在途的各種原材料、燃料、包裝物、產成品以及發出商品等。企業為了保證生產經營過程的連續性,必須有計劃地購入、耗用和銷售存貨。存貨流轉過程中,原材料和產成品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庫存(Inventory)的成本在企業總成本當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作為企業物流的關鍵問題之一,庫存的管理和控制在企業運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存貨作為企業物流的重要成分,其成本降低的潛力比任何市場營銷環節都大得多,如企業物流成本占營銷成本的50%,其中存貨費用大約要占35%,而物流成本又會占產品全部成本的30%~50%。在美國,直接勞動成本不足生產成本的10%,并且還在不斷下降,全部生產過程只有5%的時間用于加工制造,余下的95%時間都用于儲存和運輸。物流戰略要以盡可能低的金融資產維持存貨。存貨管理的基本目的是,要在對顧客承擔義務的同時實現最大限度的流通量。 傳統的庫存管理希望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何時訂貨和定多少貨,旨在“保障供應而儲備量最小”;而現代的庫存管理關注的重點則增添了在“哪里存貨、存什么貨、貨物種類及倉庫如何搭配”等新內容,其根本目標是謀求“通過適量的庫存達到合理的供應,使得總成本最低”。現代企業運作對庫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須保證企業物料的供應和產品的分配像流水線一樣順暢,使庫存周轉迅速。 傳統企業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難于適應現代庫存管理的新特點 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對業務運作產生了極大影響,隨之,庫存管理也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產品系列化、多樣化導致庫存水平的上升 這主要是客戶對產品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強烈而造成的。過去企業產品單一,根據預計的銷售量,即可確定相應的周轉庫存和保險庫存。如今,隨著用戶對個性化產品需求的增強,企業產品花色品種增加,為每種產品保持庫存將導致企業總庫存大大上升。 存貨形式的多樣化加大了庫存管理的難度 在傳統的客戶/供應商的交易中,當庫存物理流動的同時,所有權也隨之變動。但當今被普遍采用的一種新型存貨方式是寄售(Consignment)庫存:一種情況是,客戶(生產企業)請供應商在自己方便的位置庫存物料,既可確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及時供應,又了大大減少了物料庫存資金占用,保證JIT供應的落實;另一種情況是,生產商在客戶(分銷商、零售商)所在的地方資源庫存放產品或備件,既提高了響應速度,又有利于企業節省在產品庫存方面倉庫建設的投資和日常倉儲管理的投入。 利用寄售庫存,客戶力求把維護庫存的財政負擔轉嫁給上游供應商,而仍將保持同樣的安全庫存,即實際上供應商“擁有”庫存,直到客戶在生產中使用它或再出售它。這種新型存貨方式被用于物料的安排,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協作,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響應速度。 現代企業并存著標準庫存、寄售庫存、消費品等多種存貨方式,大大增加了庫存管理的難度。 靈活的庫存管理機制增加了庫存管理的復雜性 庫存系統是企業系統的一部分,庫存成本管理的目標應該受到企業總目標的制約。因此,庫存并非最小對于整個企業來說是優化的,如果適當增加部分庫存能夠減少其他形式的成本,且其節約額超過了庫存成本的增加額,那么企業應該選擇增加庫存。因此,究竟何時增加、增加多少、增加什么,加大了庫存管理的復雜性 由于傳統企業IT技術應用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庫存管理未能實現高度自動化、相關業務間的集成和信息共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庫存常常與生產、銷售、采購、財務、倉儲、質檢等功能分離; 庫存信息處理速度低而且易出錯,對外部市場存貨供應和產成品需求變化反應遲鈍,不能隨時了解各種貨物確切的庫存數量,導致庫存管理不善,影響了企業銷售和正常生產的連續性; 為了快速響應客戶的要求,企業經常需要保持高庫存水平; 價值流難以實現與物流的同步管理(手工管理時,財務賬和庫存賬是獨立的兩本賬); 難于管理多種形式的存貨(如寄售庫存);缺乏監視在途物料、庫存物料轉儲的能力;難以有效進行收貨管理(庫存、轉走、質檢、凍結)。用IT技術解決企業的庫存管理問題 除了傳統的經濟訂貨批量(EOP)模型、不確定條件下的EOP模型、固定訂貨周期法等庫存管理方法外,IT的應用催生了一些新型庫存管理方法,包括物料需求計劃(MRP)、制造資源計劃(MRPⅡ)、分銷資源計劃(DRP)、企業資源計劃(ERP)等,它們能夠可以指明現在、未來某時材料、零部件、產成品的庫存水平,體現了良好的基于顧客細分化、產品要求、運輸一體化、時間要求以及競爭表現的存貨管理政策。IT技術通過一些幾個方面解決庫存管理問題。 設置科學的庫存管理流程 存貨的種類不同,所涉及的業務環節及它們所組成的業務流程也各有差異。一般而言,存貨業務包括到貨處理、保管和發放三個主要部分。通暢的業務流程是保障高效庫存管理的基礎,應具備優化、無冗余、并行作業的基本屬性,如圖1是一個簡化的庫存管理流程。
搭建科學的組織結構 科學的組織結構確保了業務流程的高效執行,明確了工廠(Plants)、存儲區域(Storage Locations)、倉庫編碼(Warehouse Numbers)、倉儲種類(Storage Types)以及倉儲箱(Storage Bins)之間的合理關系(如圖2所示)。 進行物料代碼化管理 物料(包括原材料和產品)種類繁多,在庫存管理過程中極易發生混亂的問題。IT技術與層次編碼技術的結合為物料的高效管理提供了可能。這種編碼技術將所有存貨按照層次和類別進行編碼的唯一形管理,編碼的組成部分包括存貨的型號、規格、尺寸等內容。它具有易讀和易記的特點,使得管理者只需知道貨物的編碼,就可以了解該物料的所有信息,以便在每日的煩雜管理中,保持規范、有序的狀態。 采取先進的庫存管理機制 采用IT技術可以對不同類別的物料進行區別管理: 對于標準物料的管理,在收發作業時物流和價值流實施同步管理(如圖3所示),而跟蹤每種物料的數量和價值。 對于物料的轉儲問題,IT技術可以實現多場所(倉庫、生產點和分銷中心)的庫存管理,自動計劃物料從一個場所(工廠)轉儲到另一個工廠,監控這些轉儲狀態,并進行相關的會計事務的過帳。 而對于特殊的消耗性物料,價值不在庫存系統中跟蹤,即當接到物料時,消費品直接過帳到工作和成本中心。 對于寄售庫存這種新的管理模式,將采購物料提議的供應計劃轉換為與供應商之間的業務安排,工作流包括: 從供應商那里接收發運通知; 接受物料,放到“特殊庫存”的寄售倉庫; 從寄售倉庫將物料發給生產訂單或維護訂單; 從寄售庫存轉儲為普通的公司庫存; 物料發出時供應商自動發票處理過程開始。 與相關模塊集成 在ERP系統中,庫存管理是物料管理模塊的一部分,它與整個物流系統集成,包括采購、銷售、財務等部門,即:根據物料需求計劃(MRP)所確定的物料需求,進行物料的外部或內部采購;到貨進入庫存管理系統進行管理;爾后,或把物料銷售給客戶(由銷售模塊進行管理),或發送到制造系統(由生產模塊管理),如圖4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