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機還是危機? 全國多地“用工荒”探析
成都大勢管理顧問
數據一:浙江省人力資源市場7月份的供求報告顯示,當地企業總需求人數60.3萬人,而同期的求職總人數卻只有35.4萬人,用工缺口達到25萬人。
數據二:江蘇昆山市的人力資源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市累計進場招聘單位比去年同期下降4321個,提供崗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0937個。而7月份后新增用人單位數和崗位總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296個。
繼珠三角地區出現“用工荒”現象之后,長三角的江浙地區也開始出現用工短缺問題。這對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眾多企業無疑又是一次打擊。在經濟初現復蘇苗頭的今天,剛剛從金融危機中解困的企業家們又開始為雇工不足苦思對策,為手中訂單無法按期交貨而擔憂。
金融危機后,“用工荒”問題,特別是新一代產業工人的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后危機時代,如何走出“用工荒”?
田曉旭陳楊(刊于人民日報社《信息導刊》雜志2009年第44期)
當大多數人開始為經濟回暖拍手叫好時,有些人卻已經先行一步,開始為應對“后危機時代”而積極謀劃。不久前,“后危機時代的發展與改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及早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進行謀劃,推動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眾多挑戰。僅目前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出現的“用工荒”問題,便是后危機時代的一大“頑疾”。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本刊記者在長三角部分地區的調查走訪過程中一直試圖尋找答案。
產業工人缺口漸顯
盡管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出現了“即將過去”的跡象,對于我國長三角地區的眾多企業家而言卻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剛剛有了訂單的他們又陷入了用工短缺的危機。
“不僅熟練工、技術工缺,現在連剪線頭的小工都難找。”溫州一家職介所的經紀人介紹到。繼珠三角之后,長三角地區用工短缺問題也開始顯露。根據江浙兩地的人力資源統計數據,勞動力需求隨著經濟的復蘇而激增,而多數企業因為雇不到工人只能望訂單而興嘆。
“對于長三角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已經不是簡單的‘民工荒’問題了,產業工人尤其是一線工人的短缺,已經開始產生影響。”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勞動人事局局長林建鋒在分析“用工荒”原因時向本刊記者說到。顧雪平認為,對于昆山等這些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地區而言,普通農民工不是擔心的重點,更為嚴峻的是今后對于熟練技術工人和能夠實現本地化的產業工人的大量需求無法滿足。
而在江蘇沿海開發區戰略的拉動下,連云港、南通、鹽城三地的港口經濟、大橋經濟都進入飛速發展期,并帶動了周邊的揚州、淮安、徐州、宿遷等市協同發展,揚州開發區也躋身國家級開發區行列。以前在江蘇南部的部分產業也都開始在蘇北、蘇中地區“安家落戶”。以昆山的緯創集團和富士康集團為例,兩家企業分別在泰州、淮陰建立了工業城和新廠區,產業工人的需求數約10萬人左右。根據江蘇省外經貿廳的統計顯示,江蘇沿海、蘇北、蘇中地區已完成落戶項目50個,蘇南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793個。
如江蘇一樣,浙江省人才市場用工行情也出現樂“V”形反轉。浙江省人才市場統計,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累計進場招聘單位比去年同期下降10%以上,提供崗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0%。而7月份新增用人單位數和崗位總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和4%。
不難看出,在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原有的勞動力輸出地區經濟發展進程加快,尤其是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的實施,出現了大規模產業集群,原來作為勞動力輸出的“源頭”的眾多地區就業機會的增加,廣大外出打工者甚至大中專畢業生等都開始回鄉就業。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在薪金待遇的提高、社會保證體系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也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在爭奪勞動力資源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優勢。重慶、四川等地的建筑、電子、紡織、機械加工等行業,工資水平與東部沿海的落差已經縮小,有的行業甚至達到同等水平。重慶南岸區已經開始把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每年新吸引2萬多名外地農民工;長三角地區的蘇州,外來務工人員每月的平均底薪為850元,加上加班提成,每月不超過1600元,這種薪酬水平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已相差無幾。
“除了待遇問題,生活成本的差距也是導致很多外來務工者不再選擇長三角等這些發達地區的重要原因。”林建鋒說到。長期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他對于目前的情形一直在著手研究對策。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成本日漸走高的廣大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對于很多勞務輸出地而言已經不是考慮的首選,而正處發展初期的蘇中、蘇北以及廣大中西部地區由于生活成本較低,成了務工者的新選擇。以蘇州為例,從2007年至今,一線操作工人的工資水平年遞增率約2%,這和當地消費水平的漲速很不相稱。在同等條件下,即使待遇相對較低,更多的打工者選擇了回鄉務工或者創業。
此外,農民收入的增加讓部分勞動力轉向務農,也是輸出勞動力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扶持,取消農業稅,加大種糧補貼,率先在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即將對農民推出普惠式養老金等,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加上去年以來,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拉動,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地的就業機會增多,必然使得勞動力流動減弱。
產業轉型呼喚對策
可以預見,用工短缺現象不僅僅是短期性的“訂單效應”,而是金融危機之后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長期面臨的困境。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的過程中,多數企業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似乎并未減少。如何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解決好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對于如何應對產業工人短缺的這一困境,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做法或許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記者在昆山采訪時發現,該地區在健全、完善人才機制過程中一直堅持推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緩解了企業的用工壓力。2007年,昆山開發區為轄區內的南亞電子集團做“媒”,與江蘇省兩所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定向委培班,就此拉開了昆山開發區“區校合作聯盟”的序幕。此后,“緯創班”、“仁寶班”、“嘉聯益班”等一系列定向委培班紛紛出現,為企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今年3月份以來,在企業訂單增多、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昆山開發區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為企業輸送了5000多名實習工人,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與此同時,昆山積極推進“新昆山人”市民化進程,把農民工與來昆山工作的大學生、技術人員等一同視作“新昆山人”,納入統一就業管理與服務范圍,取消一切就業服務收費,與本地勞動力一樣同工同籌,同等享受工資、福利、保險等,讓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與昆山市民一樣的待遇。
針對區內企業用工需求,昆山開發區開展以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為主要內容的“關愛行動”,為務工者免費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及職業介紹服務,不僅使其具備了企業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更為企業穩定了員工隊伍,緩解了用工壓力。據悉,昆山開發區開展“關愛行動”以來,共舉辦就業專場64場次,提供就業崗位6800多個,幫助1700多名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就業;開展困難企業員工、本外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班45期,培訓人數達11000多人,培訓后就業人數達9000人左右。
“如果有一批經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當他們的技能得到提升,當他們的工作穩定性得到保障,當他們的生活待遇得到改善,當他們的勞動得到社會承認時,企業也就能真正做到‘招得進、留得住、穩得了’員工。”林建鋒局長介紹到。
產業升級尚需提速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盡管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展的先行地區,長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對一線工人需求的削弱作用并不明顯。在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勞動力需求也在逐步向一線工人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過渡。加上眾多中小企業的自動化程度尚待提高,導致整個長三角地區短期內還將需要大批以手工為主的產業工人。
而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供不應求導致的用人成本普遍提高,也成為長三角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更有學者指出,企業升級速度與工人更新換代速度脫節、企業提供的職位及薪酬待遇無法留住“新生代”農民工,是導致當前“用工荒”的更深層次原因。
……
原因眾說紛紜,結論卻只有一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曾經的優勢正在慢慢消失,迫使企業不得不做出選擇,要么產業轉移,要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選擇后者無疑是更加明智的。因為產業轉移涉及到人才、資源、環境、物流和產業配套等諸要素的配合,對于占絕大比例的中小企業來說,這樣的投入似乎不太實際。何況中西部地區經濟環境與東南沿海存在很大落差,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缺乏、物流信息流不暢等。
在這方面,昆山似乎又走在了前面。龍騰光電、彩晶光電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發展勢頭正盛,產業集群效應也讓昆山日益成為全球的“筆記本電腦之都”。而在應對用工短缺的同時,昆山開發區也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扶持力度,而不符合開發區發展定位的企業則將逐步“請”出去,為整個昆山的產業結構升級鋪平道路。

左圖:2月21日,來自義烏及周邊縣市用工單位的工作人員在義烏人力資源市場將招聘信息寫在紙板上展示給求職者。 盡管廣州火車站春節后客流高峰愈每小時7萬人,但是浩浩蕩蕩的南下勞務大軍并不能堵住珠三角地區城市超過200萬的用工荒缺口。當地媒體稱,沿海地區和內陸同時出現嚴重缺工現象,部分生產線已告停工。
深圳電視臺今天報稱,不少工廠到車站“直招”工人,由此,也給“黑中介”提供了大量漁利機會。
不少南下農民工開始“挑肥揀瘦”。貴陽農民工盧盛才對新華社記者說,春節前他在佛山市三水區立邦模具廠做焊工,每個月能掙2500至2600元。“通常都是有活干時,公司老板給我打電話,商定好工資之后,我就開工。今年老板再打電話過來,我說一定要把工資提高到3000元才來。”
盧盛才認為,今年廣東的就業形勢很好,不愁找不到工作,他的很多老鄉回家前就被預訂,一些人過節的時候就接到幾個電話要求提前回來上班。
《武漢晚報》今天稱,去年初,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減速,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今年以來由于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陸有嚴重的缺工問題。
隨著經濟的回升,深圳的用工需求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其中深圳的制造業需要大量普工,月工資基本在人民幣1700到1800元(含加班費),而且企業都放寬了用人標準,45歲以內的農民工也能在深圳找到工作。
深圳的制造業,主要是電子電器、玩具、制鞋、五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缺口很大。為了招到人,深圳有些企業變相地增加工資。
廣州的加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等三大行業,缺工最為嚴重,缺工量預計達15萬人。春節過后,東莞缺工最嚴重的是電子、家具、制衣、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在線的普工。
此外,長江三角地區的蘇、錫、常等城市缺工情況也頻見媒體。
據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分析,造成缺工現象主要有三種原因:第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條件挑剔。新生代農民工學歷和技能有一定程度提高后,普遍對普工和動手類的崗位不感興趣;第二,一些加工制造企業利潤空間有限,對求職者提高工資、改善待遇的要求不能滿足,導致工人離去出現缺工;第三,信息不對稱。很多內地勞動力對廣州這邊的用工信息和缺工情況并不了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20日,大年初七,虎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的車站、碼頭人流如織。大批農民工懷揣著新的愿望,早早返城。來自招聘市場的信息顯示,今年的待遇好于去年,而農民工的"想法"也明顯多些。
"我想早日租個門面房開個店,自己做小老板。"來自安徽樅陽縣的農民工徐益軍說。20日,他從老家直接坐長途汽車返回江陰。跟父親輩靠體力在外打工不同,屬于"80后"的他"是靠技術吃飯的"。他在江陰干水電工已近5年,每年除去各類開銷后,能攢下兩萬多元--這比在安徽老家干好多了。兩年前,他的老婆在江陰生下了孩子。如今,這個小家庭租住在江陰城郊的房子里,"生活很方便,坐公交就可以到市區"。
幾年內,他所在的江陰城郊正經歷著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外來人口明顯增多,服務性消費十分紅火,這讓他對將來的水電維修生意充滿信心。
20日下午,西裝革履的顏明拉著拉桿箱走出上海火車站,走向出租車候車處。來自河南新鄉的他,是上海某房產中介的業務員。他說,并不介意被人叫做"農民工",但希望"將來能做白領"。
徐益軍、顏明是長三角農民工"新形象"的縮影。他們收入增多了,穿著體面了,有事業心甚至創業想法的人也多了。徐益軍說:"我現在回老家根本呆不住,回城里反而更習慣些。"
另有一些返回長三角的農民工則想在新年里試試運氣、換換工作。浙江臺州人趙心寧一早就趕到了杭州市外來勞動力市場。23歲的他說:"以前在老家做模具,又臟又累,一年賺的錢也只有三萬多元,年后想在杭州找份新工作。"

用人單位高舉招聘牌也難找到滿意的工人
用工荒我市一線技工缺口15~20萬
今年人才需求將超過120萬人,基層崗位更青睞農村人
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用工荒現象。有媒體報道,僅珠三角地區就缺工超過200萬。我市也不例外。昨日(21日),記者在聯英、智成等人才市場看到,春節后的求職高峰尚未到來,不少企業已開始參加招聘會爭搶人才,“數千崗位需求,幾百求職者”的現象并不罕見。
重慶最缺一線制造技工
記者昨日在各招聘會現場看到,招工企業涉及制造、房地產、建筑、裝飾、物管、科技、通信、IT、醫藥、化工、服務等行業。其中,制造業均占40%以上,去年很少在招聘會上出現的房地產企業今年則明顯復蘇,占企業總數的近20%。
聯英人才人力資源專家表示,從目前的招聘企業及其招工需求可以看出,今年我市最缺的是電子、汽摩、食品、服裝等制造業的一線技術工人,缺口將達15~20萬人。“富士康等三家大型電子制造企業入駐我市后,電子制造技術人才需求猛增,但人才儲備嚴重缺乏。”他說,整個西永微電園要投產,人才需求量多達30萬,僅富士康一家,今年就要招1萬名技術工人。
根據聯英人才市場統計,我市人才需求每年都在120萬人左右,今年經濟迅速回暖,人才需求總量還將有所增加。
數據二:江蘇昆山市的人力資源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底到今年初,全市累計進場招聘單位比去年同期下降4321個,提供崗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0937個。而7月份后新增用人單位數和崗位總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296個。
繼珠三角地區出現“用工荒”現象之后,長三角的江浙地區也開始出現用工短缺問題。這對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眾多企業無疑又是一次打擊。在經濟初現復蘇苗頭的今天,剛剛從金融危機中解困的企業家們又開始為雇工不足苦思對策,為手中訂單無法按期交貨而擔憂。
金融危機后,“用工荒”問題,特別是新一代產業工人的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后危機時代,如何走出“用工荒”?
田曉旭陳楊(刊于人民日報社《信息導刊》雜志2009年第44期)
當大多數人開始為經濟回暖拍手叫好時,有些人卻已經先行一步,開始為應對“后危機時代”而積極謀劃。不久前,“后危機時代的發展與改革”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及早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進行謀劃,推動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眾多挑戰。僅目前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出現的“用工荒”問題,便是后危機時代的一大“頑疾”。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本刊記者在長三角部分地區的調查走訪過程中一直試圖尋找答案。
產業工人缺口漸顯
盡管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的國際金融危機已經出現了“即將過去”的跡象,對于我國長三角地區的眾多企業家而言卻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剛剛有了訂單的他們又陷入了用工短缺的危機。
“不僅熟練工、技術工缺,現在連剪線頭的小工都難找。”溫州一家職介所的經紀人介紹到。繼珠三角之后,長三角地區用工短缺問題也開始顯露。根據江浙兩地的人力資源統計數據,勞動力需求隨著經濟的復蘇而激增,而多數企業因為雇不到工人只能望訂單而興嘆。
“對于長三角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已經不是簡單的‘民工荒’問題了,產業工人尤其是一線工人的短缺,已經開始產生影響。”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勞動人事局局長林建鋒在分析“用工荒”原因時向本刊記者說到。顧雪平認為,對于昆山等這些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地區而言,普通農民工不是擔心的重點,更為嚴峻的是今后對于熟練技術工人和能夠實現本地化的產業工人的大量需求無法滿足。
而在江蘇沿海開發區戰略的拉動下,連云港、南通、鹽城三地的港口經濟、大橋經濟都進入飛速發展期,并帶動了周邊的揚州、淮安、徐州、宿遷等市協同發展,揚州開發區也躋身國家級開發區行列。以前在江蘇南部的部分產業也都開始在蘇北、蘇中地區“安家落戶”。以昆山的緯創集團和富士康集團為例,兩家企業分別在泰州、淮陰建立了工業城和新廠區,產業工人的需求數約10萬人左右。根據江蘇省外經貿廳的統計顯示,江蘇沿海、蘇北、蘇中地區已完成落戶項目50個,蘇南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793個。
如江蘇一樣,浙江省人才市場用工行情也出現樂“V”形反轉。浙江省人才市場統計,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累計進場招聘單位比去年同期下降10%以上,提供崗位比去年同期下降30%。而7月份新增用人單位數和崗位總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和4%。
不難看出,在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原有的勞動力輸出地區經濟發展進程加快,尤其是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的實施,出現了大規模產業集群,原來作為勞動力輸出的“源頭”的眾多地區就業機會的增加,廣大外出打工者甚至大中專畢業生等都開始回鄉就業。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在薪金待遇的提高、社會保證體系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也讓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在爭奪勞動力資源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優勢。重慶、四川等地的建筑、電子、紡織、機械加工等行業,工資水平與東部沿海的落差已經縮小,有的行業甚至達到同等水平。重慶南岸區已經開始把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每年新吸引2萬多名外地農民工;長三角地區的蘇州,外來務工人員每月的平均底薪為850元,加上加班提成,每月不超過1600元,這種薪酬水平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已相差無幾。
“除了待遇問題,生活成本的差距也是導致很多外來務工者不再選擇長三角等這些發達地區的重要原因。”林建鋒說到。長期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他對于目前的情形一直在著手研究對策。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成本日漸走高的廣大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對于很多勞務輸出地而言已經不是考慮的首選,而正處發展初期的蘇中、蘇北以及廣大中西部地區由于生活成本較低,成了務工者的新選擇。以蘇州為例,從2007年至今,一線操作工人的工資水平年遞增率約2%,這和當地消費水平的漲速很不相稱。在同等條件下,即使待遇相對較低,更多的打工者選擇了回鄉務工或者創業。
此外,農民收入的增加讓部分勞動力轉向務農,也是輸出勞動力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扶持,取消農業稅,加大種糧補貼,率先在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即將對農民推出普惠式養老金等,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加上去年以來,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拉動,一些傳統勞務輸出地的就業機會增多,必然使得勞動力流動減弱。
產業轉型呼喚對策
可以預見,用工短缺現象不僅僅是短期性的“訂單效應”,而是金融危機之后東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長期面臨的困境。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的過程中,多數企業對于產業工人的需求似乎并未減少。如何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解決好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和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對于如何應對產業工人短缺的這一困境,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做法或許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記者在昆山采訪時發現,該地區在健全、完善人才機制過程中一直堅持推行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緩解了企業的用工壓力。2007年,昆山開發區為轄區內的南亞電子集團做“媒”,與江蘇省兩所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定向委培班,就此拉開了昆山開發區“區校合作聯盟”的序幕。此后,“緯創班”、“仁寶班”、“嘉聯益班”等一系列定向委培班紛紛出現,為企業培養了大批人才。今年3月份以來,在企業訂單增多、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昆山開發區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為企業輸送了5000多名實習工人,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與此同時,昆山積極推進“新昆山人”市民化進程,把農民工與來昆山工作的大學生、技術人員等一同視作“新昆山人”,納入統一就業管理與服務范圍,取消一切就業服務收費,與本地勞動力一樣同工同籌,同等享受工資、福利、保險等,讓外來務工人員享受與昆山市民一樣的待遇。
針對區內企業用工需求,昆山開發區開展以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為主要內容的“關愛行動”,為務工者免費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及職業介紹服務,不僅使其具備了企業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更為企業穩定了員工隊伍,緩解了用工壓力。據悉,昆山開發區開展“關愛行動”以來,共舉辦就業專場64場次,提供就業崗位6800多個,幫助1700多名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了就業;開展困難企業員工、本外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班45期,培訓人數達11000多人,培訓后就業人數達9000人左右。
“如果有一批經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當他們的技能得到提升,當他們的工作穩定性得到保障,當他們的生活待遇得到改善,當他們的勞動得到社會承認時,企業也就能真正做到‘招得進、留得住、穩得了’員工。”林建鋒局長介紹到。
產業升級尚需提速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盡管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展的先行地區,長三角地區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對一線工人需求的削弱作用并不明顯。在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勞動力需求也在逐步向一線工人的知識型、技術型人才過渡。加上眾多中小企業的自動化程度尚待提高,導致整個長三角地區短期內還將需要大批以手工為主的產業工人。
而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供不應求導致的用人成本普遍提高,也成為長三角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地區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更有學者指出,企業升級速度與工人更新換代速度脫節、企業提供的職位及薪酬待遇無法留住“新生代”農民工,是導致當前“用工荒”的更深層次原因。
……
原因眾說紛紜,結論卻只有一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曾經的優勢正在慢慢消失,迫使企業不得不做出選擇,要么產業轉移,要么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選擇后者無疑是更加明智的。因為產業轉移涉及到人才、資源、環境、物流和產業配套等諸要素的配合,對于占絕大比例的中小企業來說,這樣的投入似乎不太實際。何況中西部地區經濟環境與東南沿海存在很大落差,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缺乏、物流信息流不暢等。
在這方面,昆山似乎又走在了前面。龍騰光電、彩晶光電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發展勢頭正盛,產業集群效應也讓昆山日益成為全球的“筆記本電腦之都”。而在應對用工短缺的同時,昆山開發區也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地區產業結構,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扶持力度,而不符合開發區發展定位的企業則將逐步“請”出去,為整個昆山的產業結構升級鋪平道路。

深圳電視臺今天報稱,不少工廠到車站“直招”工人,由此,也給“黑中介”提供了大量漁利機會。
不少南下農民工開始“挑肥揀瘦”。貴陽農民工盧盛才對新華社記者說,春節前他在佛山市三水區立邦模具廠做焊工,每個月能掙2500至2600元。“通常都是有活干時,公司老板給我打電話,商定好工資之后,我就開工。今年老板再打電話過來,我說一定要把工資提高到3000元才來。”
盧盛才認為,今年廣東的就業形勢很好,不愁找不到工作,他的很多老鄉回家前就被預訂,一些人過節的時候就接到幾個電話要求提前回來上班。
《武漢晚報》今天稱,去年初,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減速,大量農民工失業返鄉。今年以來由于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陸有嚴重的缺工問題。
隨著經濟的回升,深圳的用工需求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其中深圳的制造業需要大量普工,月工資基本在人民幣1700到1800元(含加班費),而且企業都放寬了用人標準,45歲以內的農民工也能在深圳找到工作。
深圳的制造業,主要是電子電器、玩具、制鞋、五金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缺口很大。為了招到人,深圳有些企業變相地增加工資。
廣州的加工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傳統服務業等三大行業,缺工最為嚴重,缺工量預計達15萬人。春節過后,東莞缺工最嚴重的是電子、家具、制衣、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在線的普工。
此外,長江三角地區的蘇、錫、常等城市缺工情況也頻見媒體。
據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中心主任張寶穎分析,造成缺工現象主要有三種原因:第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條件挑剔。新生代農民工學歷和技能有一定程度提高后,普遍對普工和動手類的崗位不感興趣;第二,一些加工制造企業利潤空間有限,對求職者提高工資、改善待遇的要求不能滿足,導致工人離去出現缺工;第三,信息不對稱。很多內地勞動力對廣州這邊的用工信息和缺工情況并不了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20日,大年初七,虎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的車站、碼頭人流如織。大批農民工懷揣著新的愿望,早早返城。來自招聘市場的信息顯示,今年的待遇好于去年,而農民工的"想法"也明顯多些。
"我想早日租個門面房開個店,自己做小老板。"來自安徽樅陽縣的農民工徐益軍說。20日,他從老家直接坐長途汽車返回江陰。跟父親輩靠體力在外打工不同,屬于"80后"的他"是靠技術吃飯的"。他在江陰干水電工已近5年,每年除去各類開銷后,能攢下兩萬多元--這比在安徽老家干好多了。兩年前,他的老婆在江陰生下了孩子。如今,這個小家庭租住在江陰城郊的房子里,"生活很方便,坐公交就可以到市區"。
幾年內,他所在的江陰城郊正經歷著快速城市化的進程,外來人口明顯增多,服務性消費十分紅火,這讓他對將來的水電維修生意充滿信心。
20日下午,西裝革履的顏明拉著拉桿箱走出上海火車站,走向出租車候車處。來自河南新鄉的他,是上海某房產中介的業務員。他說,并不介意被人叫做"農民工",但希望"將來能做白領"。
徐益軍、顏明是長三角農民工"新形象"的縮影。他們收入增多了,穿著體面了,有事業心甚至創業想法的人也多了。徐益軍說:"我現在回老家根本呆不住,回城里反而更習慣些。"
另有一些返回長三角的農民工則想在新年里試試運氣、換換工作。浙江臺州人趙心寧一早就趕到了杭州市外來勞動力市場。23歲的他說:"以前在老家做模具,又臟又累,一年賺的錢也只有三萬多元,年后想在杭州找份新工作。"

用工荒我市一線技工缺口15~20萬
今年人才需求將超過120萬人,基層崗位更青睞農村人
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用工荒現象。有媒體報道,僅珠三角地區就缺工超過200萬。我市也不例外。昨日(21日),記者在聯英、智成等人才市場看到,春節后的求職高峰尚未到來,不少企業已開始參加招聘會爭搶人才,“數千崗位需求,幾百求職者”的現象并不罕見。
重慶最缺一線制造技工
記者昨日在各招聘會現場看到,招工企業涉及制造、房地產、建筑、裝飾、物管、科技、通信、IT、醫藥、化工、服務等行業。其中,制造業均占40%以上,去年很少在招聘會上出現的房地產企業今年則明顯復蘇,占企業總數的近20%。
聯英人才人力資源專家表示,從目前的招聘企業及其招工需求可以看出,今年我市最缺的是電子、汽摩、食品、服裝等制造業的一線技術工人,缺口將達15~20萬人。“富士康等三家大型電子制造企業入駐我市后,電子制造技術人才需求猛增,但人才儲備嚴重缺乏。”他說,整個西永微電園要投產,人才需求量多達30萬,僅富士康一家,今年就要招1萬名技術工人。
根據聯英人才市場統計,我市人才需求每年都在120萬人左右,今年經濟迅速回暖,人才需求總量還將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