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參照物—上漲房價的反思
香城時評24:歷史的參照物—上漲房價的反思
人應該學會對于生活,保持基本的敬畏的心態!
—筆者
這是一場很普通的聚會,幾個老朋友老同事之間的聚會。這也是一場不普通的聚會,對于地產,他是一群資深人群的聚會。參與聚會的人,于地產,少則7、8年從業經歷,多則二十多年。不能說這是一場思想的碰撞,這更象是一次兄弟般的會談和交流。
會中,資格最老的老同志,因經濟實力最為雄厚,家庭負擔相對較少,加上成功的投資經驗,成了最為堅定的房事看漲者。我們假定稱之為樓市穩定論或者上升論的基礎人群。其余兩位,從業時間和經歷與筆者類似,家庭結構也基本相同,經濟條件也算寬裕,最為關心的問題就是身上有一部分閑錢,該怎么投資,得出的結論,依然是投資房產,分歧在于一個投資方向是住宅,一個投資方向是門面。筆者成了第三類人,就是對樓市堅定的看空的這個代表。理由也很簡單:如果說房價是成本論決定的(姑且假定是正確的),那么關于房價中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土地成本價值如何衡量,從經濟學角度該怎樣解釋,每平方米的土地產出租金會是10000或者1000。如果經濟學的論點只支撐土地租金價值為1000,但政府出讓的土地成本為10000,那么那種計價方式是合理的?筆者還追加了一點,對于利潤率的認識,如果整個經濟增長率(GDP增長率)為8%,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達到20%,是否是正常而合理的,這顯然于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違背,如果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謬誤,為什么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畢業了還要每天去看,卻學習。如果一個答案,能夠回答經濟問題,不能夠社會問題,那么這個答案到底是對還是錯?
關于對與錯,歷史自然會給出答案的。當然邏輯也能給出一些答案,比如【歐洲金融史】作者金德爾伯格就在1992年就準確判定了今天國際貨幣史的局面,只不過沒能精確到今天中國的影響力而已。但你用排除法,想想除了中國,也無他人。經濟學家依賴的三種工具:數據、邏輯與歷史,通常都會在某個階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偉大的經濟學家通常還對人性有著更為精通深刻精辟的理解。
人的平均壽命在不斷的增加,人類的決策的時間界域在不斷的拉長,但我們評價決策的標準卻在不斷的縮短。沒有一個人從學校畢業的時候會說,我在3個月之內一定要成為某種權威,或者三年也不會;學習中國文學以及中國藝術的人,通常都會知道一些頭懸梁的故事,以及關于禿筆成冢的故事。還有那句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都是對這些故事的深刻解讀。但這個道理,不屬于經濟,更不屬于房事。那位老同志用了20年生活時間來證明今天他的真理:如果沒有樓市,他的資產要比今天少60%,是的,這個我肯定要承認,也必須要承認。樓市成全了中國大多數的中產與小康。20年的時間,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工作打拼時間來說,是具有決定性的,也是具有說服力的。不過問題的另一面,筆者非常遺憾的一定要與他們爭論,20年,對于歷史長河來說,何其短暫!其實不用說歷史,對于一個有著超越于一般人成功的人來說,20年也并不太長。
我還沒愚蠢到去否定歷史的地步。新中國剛剛過完60年大壽。但新中國的經濟史則只有30年,房地產歷史,則只有20年(以海南開始計算,如果以產權改革與信用改革計算,則只有10來年),中國經濟在近30年保持了年均8%的增長率,但我相信,任何一個人都不會輕易得出結論,中國未來三十年還會保持8%的經濟增長率。在這個大背景下,再判斷地產行業,也許顯得更為科學。這十多年地產歷史中,地產行業的年增長率,如果用百分比來表示,我想這個比例一定不會低于15%,你的房價增長率也許還沒有達到這個增長率。(因為可比時間口徑不統一,原諒筆者無法給出你準確的增長率),我想以這個假定的增長率為背景,未來中國10年地產還會有這個增長率么?而房地產增長會是以量為增長動因,還是以價為增長動因?而那一個因素會成為房價上漲的阻力因素?其實這些繁瑣的問題有很簡單的答案。08年到底是被青春撞了一下腰,還是不堪壓力下的一個重重的跟斗,相信時間很快就會證明的。
中國上半年投資對經濟貢獻率達到87%,按照這個比例,那么房地產對中國經濟貢獻比例最少不會低于30%,這是我給朋友們的又一大論調,我們的人民不可能天天就修房子,買房子,或者把建好的房子推倒重修,然后繼續賣,繼續買。現在中國經濟問題越來越簡單,不是中國國民需要房地產,而是GDP需要房地產。這有點類似沙漠里面黃金和饅頭的故事。在體育界諷刺奧巴馬申奧的時候,用了一組數據,奧巴馬參加申奧過程,團隊花費100萬美元,但美國的失業率卻達到了9.8%,總統心中有英雄的夢想,但是卻沒有失業工人的飯碗。沒有了飯碗的美國人還得繼續增加被贖回的房屋的案例,也就意味著美國金融業將面臨無休止的麻煩,麻煩的金融業還會繼續惡化美國的產業,惡化的產業下,也許飯碗更沒有保證!筆者在這里再次運用了邏輯的方法去推測明天的可能。
也許問題會更簡單,很早的時候,一個電視劇里面一句經典臺詞是:人在走上坡路的時候,必須要考慮走下坡路的事情。因為世界不會只有上坡路。30年的中國經濟一直在走上坡路,20年的中國房地產行業,也一直在走上坡路,但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上坡路,再上去也許就是平地,或者是下坡路。
“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敗之母”請原諒我用這種類似于玄學的語句來做最后的話語。其實這句話本身并不玄妙,他只是說出了成功的條件性概念和假設。而這個條件性假設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時間的變化,在不同時間背景下的同一法則,往往意味著兩個截然不同的答案。20年很長?是的,如果參照物15年時間,那他已經足以橫亙今古;但更真實的問題,往往是時間將參照物選擇在了歷史的長河,背景往往會是上百年或者幾百年。人一生不可能都為運氣包圍,上百年小概率事件,也許恰恰就發生在你身上。